刚看到这个话题,脑海里画面一下子就冒出来了,东北黑土地上的解放军部队,队伍里穿着军装、说着带点口音的汉语和朝鲜语的士兵,分为好几个师,数量很壮观。当年那些朝鲜族兵,真的都是朝鲜人吗?这问题听着简单,其实里面的细节比历史课本上讲的复杂多了。
四野部队里的朝鲜族,有多扎眼?五万多。分成三个师,164、166、156师。谁熟东北,谁都知道当时那些师名气挺大。164、166留在长春沈阳,156往长江以南,跟着大部队干脏活累活。三个师朝鲜族官兵加起来快四万,剩下散在野战军其他部队里,东北整块土地,随处能见到这些士兵的身影。这数字搁谁面前摆着都是一股力量。
一点都不突然,为什么朝鲜族能占一大块?故事拉回抗日时候,那个年代,东北被日本占着,朝鲜人命运一样不轻松。有人直接跑到中国参加抗日,有勇气,也真是没退路。朝鲜义勇军这名字熟吗?1938年汉口成立,湖北会战、昆仑关,都打过。后来皖南出事,这批人北上去华北,跟八路军混到一起。队伍里武亭、朴孝三、朴一禹这些名字回头都成了另一阵风云了。
抗战一结束,朝鲜义勇军马上准备回国。谁会料到,1945年沈阳集合几千号人,准备过江回朝鲜,在新义州碰见苏联红军,直接一纸命令缴枪让回中国,队伍一下子被打散。少数高层能呆在朝鲜,大部队回了中国,再次融进解放军序列。想想那时候的心情,北顾家国,南无归路,够难受的。
进了东北民主联军,朝鲜义勇军成了骨干,啥事都冲在前头。“二·三暴乱”这场硬仗当时也靠他们去打。整个解放战争后期,这批人和抗联老兵带着新兵一块,把166、156和164师给带起来。结构清晰,血脉相连。
1949年,风云突变。金一跑到北平,和中共中央说,我朝鲜要建国,得请各位大哥帮帮忙,咱那边得人。解放军立刻安排,几个师收拾妥当,装备齐全,转身就回了朝鲜。光164师和166师就先走了,到朝鲜是齐装满员。剩下的156师没多久也回。回去的时候整整队伍都带着,军容整齐,装备也不落下。还有分散在各地的朝鲜族官兵,慢慢也都被集中起来送回去。这样一合计,从中国回去的将近四万人。
问题就在这。这队人,全是朝鲜人吗?一听这个问法,现代人就习惯了看国籍,户口本写哪,就算哪个国家的人。可1940年代的东北,国籍怎么判?压根就没那么清楚。当年抗日队伍,朝鲜族分两大类,一类真的是朝鲜本土生的,少年时储不住劲,跑到中国混八路打日本,有点像现在的留学生,就是有志青年。朝鲜建国后那些大人物,多是他们。像金日成那批人,十足老家在朝鲜。
另一类,听说过延边、吉林朝鲜族吗?他们出生地其实早就成了中国东北,家里祖上可能几十年前乃至清朝时候迁过来的。1909年清政府定过国籍法,寄居中国十年以上,二十岁,有固定生活来源,可以申请中国国籍。这在当年不稀奇,很多人祖籍朝鲜,但实际上等于东北本地人,土生土长,身上带着中国国籍。
所以,说这四野里的朝鲜族官兵都是朝鲜人,还真不好一刀切。有的妥妥朝鲜人,有的其实已经算中国公民。那时候东北处于大纷乱时期,国籍这玩意没现在这么规范,民国清政府都靠自觉,管理根本无力顾及。历史遗留一大堆,身份就显得无比模糊。
对比一下,现在讨论归属感,拿户口本说话,干净利落。以前呢,更多靠的是血脉、口音、家乡、甚至吃饭习惯来分“自己人”还是“外来人”。朝鲜族官兵回朝鲜,能立刻融进去是一个问题,回头看,很多还是和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建国之初,朝鲜人民军各师干部,师旅级主力都是从这些队伍出来的。从组织到作风,完全带着延安风、东北抗联气,但凡熟这个脉络,一看就明白,朝鲜军队一半基因写着中国共产党给的。
朝鲜战争一爆发,归国的这批人冲在最前线,他们大多是真正的主力。甚至站在最前线挡枪的那些士兵,极可能前几年还在中国跟着打解放仗。战争打到底,那批官兵死伤惨重,牺牲和被俘都很多。结果,战争一结束,差不多有一万名回了中国,定居下来。这又是一层身份轮回,属于哪国哪家,这种事其实根本就不是黑白分明,你说他是哪国人,他自己未必都说得清。
回头梳理,四野里的朝鲜族官兵成分极复杂,一部分出生在朝鲜本土,跑到中国参加抗日;一部分出生在中国,家族在中国扎根很久,拥有中国国籍。他们有的选择去朝鲜建国,有的最后回中国。他们流动在两个民族、两种国家政权之间,命运起起落落,身份早就不是一句“朝鲜人”三个字能概括。
很多人说,这批人去了朝鲜,是不是就要和中国断绝关系。现实从来没有这么简单。人情、亲属、成长背景、思想根源,全都混杂在一起,谁都说不上清清楚楚。到后来一部分人又回中国安家,延续了原本的生活,成了东北边境地区很典型的一种景象,人和民族的分界线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硬。
其实这四野部队的朝鲜族,能代表那个时代民族流动和国家边界的全部复杂——身份没标准答案,历史混杂着情感和现实,战争让他们成了两国命运交集的特殊群体。天天看着现在的关于民族、国籍的讨论,不免让人联想当年的经历,历史和现实就这样合在了一起。每回读到那个年代的故事,能感受到底层士兵和高级将领的命运纠结,也让人想起,现在安定生活其实都是前人曾经选择和牺牲换来的,这种历史感,才是最值得记住的部分。
谁是谁,只有历史知道,只有他们自己知道。每个人的生命里那一段过往,是国与国的对话,是民族与民族的流动,是几代人记忆里的答卷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翻翻配资-平台杠杆炒股-实盘配资查询-股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